肺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肺栓塞的形成机制

肺栓塞主要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一、血栓因素

静脉血液淤滞:长期卧床、下肢骨折、制动等情况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例如,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在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老年人活动量相对较少,也可能存在静脉血液淤滞的情况,增加肺栓塞风险。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也是静脉血液淤滞的一个因素。

静脉血管损伤:手术、外伤、静脉穿刺等因素可能损伤静脉血管内膜,使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从而形成血栓。比如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就可能引发局部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会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像组织因子等,激活凝血途径;妊娠和产后女性,体内的凝血因子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处于高凝状态;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导致血液高凝。

二、栓子来源

血栓栓子:最常见的栓子是来自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血栓会脱落,随着静脉回流进入右心房、右心室,然后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引起肺栓塞。

脂肪栓子:多见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等情况。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进而引起脂肪栓塞。例如股骨骨折患者,骨折端的脂肪组织被破坏,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肺栓塞。

空气栓子:多发生于静脉穿刺、人工气胸、静脉导管操作不当等情况。空气进入静脉后,形成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右心,再进入肺动脉引起栓塞。比如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如果操作失误导致空气进入血管,就可能引发空气栓塞。

羊水栓子:主要见于分娩过程中,尤其是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情况,羊水可通过破裂的子宫静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形成羊水栓子导致肺栓塞。

肺栓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发病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肺栓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存在静脉血液淤滞、静脉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血栓形成,如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制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对于有栓子来源风险的人群,如骨折患者、孕产妇等,要加强监测,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yiyaopr.com/jiankang/2025-10-26/722007.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