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分为四型

Ⅰ型变态反应

1.介导物质与特点

主要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的重要效应细胞。IgE具有亲细胞性,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Fc受体(Fce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可与致敏细胞表面的两个以上相邻的IgE分子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D₂等生物活性介质。

反应特点为发生快,消退也快;通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一般不遗留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常见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等。

Ⅱ型变态反应

1.介导机制与疾病

是由抗体(IgG或IgM)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例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供者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与受者体内的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血细胞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与结合药物的血细胞作用,导致血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1.发病原理与相关病症

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当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过多或清除机制障碍时,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血管壁等部位。例如,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链球菌感染后,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导致肾小球炎症;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原(如变性的IgG)刺激机体产生抗IgG的抗体(类风湿因子,多为IgM),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引起关节的炎症损伤。

Ⅳ型变态反应

1.介导细胞与反应过程

主要由T细胞介导。当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可分化增殖为效应T细胞,包括Th1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Th1细胞可释放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β等细胞因子,引起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Tc细胞可直接杀伤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等)。常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接触性皮炎,如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油漆、染料等)后,机体接触抗原,诱导T细胞致敏,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T细胞活化,引起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结核菌素试验,是典型的Ⅳ型变态反应,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致敏后,再次注射结核菌素,致敏T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局部皮肤的红肿、硬结等炎症反应;移植排斥反应,供者的组织抗原作为外来抗原,刺激受者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致敏的T细胞攻击移植的组织器官,导致移植排斥。

本文地址:http://www.yiyaopr.com/jiankang/2025-11-15/72884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