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什么病

鼻息肉是什么病

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一、病因

1.炎症因素

-感染因素: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可能是诱发鼻息肉的重要原因。例如,慢性鼻窦炎长期不愈,炎症刺激鼻腔和鼻窦黏膜,导致黏膜水肿、增生,进而形成息肉。多项研究表明,鼻窦炎患者中鼻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鼻窦炎的人群。

-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由于接触过敏原后,鼻腔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等,长期的过敏炎症反应可促使鼻息肉形成。有数据显示,过敏性鼻炎患者鼻息肉的患病率较正常人群高2-6倍。

2.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鼻息肉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鼻息肉的风险。例如,一些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影响鼻腔黏膜的生理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鼻息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息肉体积逐渐增大可阻塞鼻腔,导致单侧或双侧鼻塞,且呈进行性加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时鼻音重,睡眠时打鼾等。

2.流涕:可伴有流涕,多为清水样涕,若合并感染则可出现脓涕。

3.嗅觉减退:息肉堵塞嗅区或影响嗅神经功能时,可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对气味的反应不敏感。

4.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多为鼻窦区域的闷痛或胀痛,与鼻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引起鼻窦通气引流不畅有关。

三、诊断方法

1.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鼻内镜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鼻内镜下可见鼻腔内有表面光滑、灰白色或淡红色、半透明的新生物,触之柔软,不易出血。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有助于明确鼻息肉的范围,了解鼻窦内是否有炎症、息肉累及的程度等。鼻窦CT可显示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鼻窦窦腔可能存在黏膜增厚、窦口阻塞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需要谨慎,要权衡辐射风险和诊断价值,一般在病情需要且其他检查不能明确时才考虑进行。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缩小息肉体积。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合适的低剂量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并密切观察其使用后的反应。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息肉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儿童长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抗过敏药物:对于伴有过敏因素的鼻息肉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有助于减轻过敏引起的鼻黏膜水肿等症状。

2.手术治疗

-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鼻内镜可以精准地切除鼻息肉组织,同时开放鼻窦窦口,改善鼻窦通气引流。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鼻息肉经过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定期复查、规范用药等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儿童患者在治疗后要注意观察其鼻腔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

2.预防

-积极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如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控制炎症发展,减少鼻息肉的发生风险。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要尽量远离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

-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从而间接预防鼻息肉的形成。儿童患者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本文地址:http://www.yiyaopr.com/jiankang/2025-09-28/71575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