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结果怎么看

免疫组化结果怎么看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要正确看待免疫组化结果,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抗体标记的抗原及意义

1.不同抗原代表的生物学行为

-以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为例,在乳腺癌患者中,ER和PR阳性提示肿瘤对内分泌治疗可能敏感,这类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内分泌治疗等方案;而阴性则提示内分泌治疗效果可能较差。在子宫内膜癌中,ER、PR状态同样具有重要的预后和治疗指导意义。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中,HER-2过度表达或基因扩增与肿瘤的侵袭性强、预后差相关,同时也是靶向治疗药物赫赛汀(曲妥珠单抗)治疗的靶点,HER-2阳性的患者适合应用赫赛汀靶向治疗。

2.年龄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免疫组化指标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上是基于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物学行为。例如在儿童肿瘤中,某些免疫组化指标的意义与成人肿瘤有所不同,但核心还是围绕抗原表达与肿瘤特性的关联。对于儿童软组织肿瘤等,免疫组化指标同样用于辅助判断肿瘤的来源、恶性程度等,但需要结合儿童特定的肿瘤谱来综合分析。

二、判断阳性表达程度及方式

1.阳性表达程度的判定

-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通常分为不同的等级,如阴性(-)、弱阳性(+)、阳性(++)、强阳性(+++)等。以Ki-67为例,Ki-67是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Ki-67阳性率越高,通常提示肿瘤细胞增殖越活跃,恶性程度可能越高。不同肿瘤中Ki-67阳性率的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淋巴瘤中,Ki-67阳性率的高低与预后密切相关。

-性别因素对免疫组化结果判断本身无直接影响,但不同性别患有的疾病谱有差异,如男性肺癌和女性肺癌在免疫组化指标上可能有不同的特点,但这是基于疾病本身的差异,而非性别直接导致免疫组化结果解读的变化。

2.阳性表达方式

-阳性表达可以是弥漫性分布,也可以是局灶性分布。例如在一些肿瘤的病理诊断中,某些标志物的弥漫性阳性更支持某种肿瘤类型的诊断,而局灶性阳性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判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肺癌患者,其免疫组化指标可能与非吸烟患者有所不同,但这也是基于吸烟导致的肺部细胞损伤及肿瘤发生机制相关,在免疫组化结果解读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生活方式信息来综合分析肿瘤的发生发展情况。

三、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1.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相结合

-例如一位有乙肝病史多年的患者,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免疫组化结果需要结合乙肝病史来考虑是否为肝癌相关的免疫表型。如果患者有长期的胃部不适病史,胃镜活检的免疫组化结果要结合病史判断是胃腺癌的哪种亚型等。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在免疫组化结果解读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多器官功能衰退等情况对肿瘤进展的影响,综合免疫组化指标来制定更适合老年人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2.与其他病理检查结果相结合

-免疫组化常常需要与常规病理形态学检查相结合。比如在肿瘤的诊断中,常规病理通过HE染色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而免疫组化进一步明确肿瘤细胞的来源。如一个形态学上难以判断来源的小圆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标记CD99、NSE等指标来明确是尤文肉瘤等类型。病史中的既往疾病诊断等信息也能为这种综合判断提供线索,例如既往有过放疗病史的患者,局部复发肿瘤的免疫组化结果可能会因为放疗导致的细胞改变而需要与未放疗患者的结果有所区别对待。

本文地址:http://www.yiyaopr.com/jiankang/2025-09-07/71364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