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

一、定义

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的血液系统病症,其血小板数量可迅速低于正常范围(成人血小板正常范围约100×10⁹~300×10⁹/升,儿童稍有差异),导致机体止血功能出现障碍。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常见诱因,如风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异常,使血小板被过度破坏或生成受抑。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后1~3周内易出现急性血小板减少情况。

(二)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可导致血小板被破坏,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急性型,机体免疫系统错误识别血小板为外来异物,通过抗体介导等机制加速血小板破坏,同时可能影响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功能。

(三)其他因素

药物因素如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化疗药物等可能诱发急性血小板减少;罕见情况下,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造血系统等也可能引发。

三、临床表现

(一)出血表现

皮肤黏膜可见广泛瘀点、瘀斑,多见于四肢部位;还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血尿,甚至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颅内出血时可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二)非出血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因血小板减少导致机体止血功能下降,活动后易加重出血倾向。

四、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同时需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继发因素。

(二)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发病前感染史、用药史等,结合皮肤黏膜出血体征等进行初步判断,还需通过骨髓穿刺检查了解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形态等情况,以排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等其他病因。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如存在病毒感染,需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若为药物诱发,需停用相关可疑药物。

(二)提升血小板治疗

可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或促进血小板生成;对于严重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进行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血小板减少症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外伤出血加重,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需注意预防感染,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间相互作用,用药需更加谨慎,同时要加强出血风险评估,预防跌倒等可能导致外伤出血的情况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yiyaopr.com/jiankang/2025-08-20/711629.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