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中的大健康

  • 2022-01-29 20:00:09    医药卫生报
  • 陈更
  • 健康

原标题:春节民俗中的大健康

春节民俗中的健康元素

□黄新生

编者按

祭灶、吃饺子、舞龙舞狮子、踩高跷……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在这些传统春节民俗中,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护卫健康的大智慧。

春节民俗中的健康元素

□黄新生

春节期间,子贡跟随孔子观看祭祀之礼,对过年时“一国之人皆若狂”的现象不理解,孔子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回答。原来,欢乐祥和的春节,蕴含着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在春节习俗中,也处处体现着大健康观念。

卫 生

民间有“二十四,扫房子”的说法。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的人,也会在年前挤出时间,将房前屋后,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经过一番打扫,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有利于家人健康。在打扫环境卫生的同时,人们还会理发、洗澡、换新衣服,打扫自身的卫生,干干净净过大年。

家乡有一个习俗,就是在除夕那天用生石灰将门窗、下水道、厕所等围起来;用生石灰在院中画出粮仓的图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生石灰在地上写上“新春愉快、万事如意”等吉祥话。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生石灰被踩踏带到村子的角角落落。生石灰是廉价而有效的杀毒剂,相当于一次大消杀。

情 志

欢乐可使人心情舒畅,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记载:“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春节是充满喜气的节日,要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其中也有很多风俗,比如不能打骂、责备小孩,摔碎东西要说“碎碎平安”等。其间,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看文艺汇演等,可以舒畅情志。

饮 食

在物质生活不丰富的年代春节是一年中补充营养的大好时机。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改善,营养早已不是问题,但春节留传下来的一些风俗,对健康还大有裨益。

例如,“二十三,祭灶官”,家家户户都吃灶糖,就是用饴糖粘上芝麻制成的灶糖。饴糖是补气类中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腊月二十三时,天气比较寒冷,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咳嗽等疾病很常见,吃一些饴糖具有很好地预防和治疗作用。黑芝麻是常用的补阴类中药,具有补益肝肾、润肠通便的功效,白芝麻药效与之类似。

除夕和春节必定吃饺子。相传,饺子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教人们预防耳朵冻伤发明的食品,可见其食疗功效显著。运用现在营养学的观点来讲,饺子荤素搭配,味道鲜美,是一道美食。吃饺子必喝酸汤,一方面可预防消化不良,另一方面酸汤中的芫荽、生姜等能够预防感冒。古代疫病流行,春节有喝屠苏酒、柏叶酒的习俗。如今,多数传染病已被消灭,这一习俗在家乡演变成了大年初一在门上插侧柏枝。

运 动

运动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在春节习俗的指引下,人们做着各种运动。年前的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年后的访亲拜友,这都需要走路、劳动。形式多样的春节文艺汇演,更是增强体质的运动方式。

从前的文艺汇演,以舞龙、舞狮、武术、踩高跷等为主,这些都需要扎实的武术基本功。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有扎实武术基本功的人少了,文艺汇演也逐渐成为广场舞、秧歌、戏曲的天下,这些节目也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制 药

在春节期间制备药材,以备在生病时使用,也是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期间,冷暖空气频繁交替,常会下雪,将雪收集起来,装在瓶子里,到夏天可治疗痱子。现在,空调越来越普及,人们很少出痱子,这种习俗在逐渐消亡。

随着气候变暖和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新的制药习俗正在形成。在春节的闲暇时光里,家乡的人们往往成群结队跑到田野或黄河滩区挖茵陈和荠菜。茵陈是常用的中药,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荠菜食药两宜,具有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旧制药风俗的形成,和人们治疗疾病有关,其消亡也源于医疗水平的提高;新制药风俗的形成,则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日渐注重养生密切相关。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在传统春节习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护卫健康的大智慧。时代有变迁,习俗有演变,但追求健康、祥和的氛围是永恒的。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1-29/569588.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

文章排行榜

  • 周排名
  • 月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