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速递|2021第六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隆重召开

  • 2022-01-01 10:00:06    腾讯健康
  • 陈更
  • 健康

大连心脏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肿瘤心脏病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老年肿瘤分会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三度医学与良医汇协办的2021年第六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COC)于2021年12月31日上午线上召开。

在本次会议期间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肖秀英 教授《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管理》主题报告。

肖秀英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CSCO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姑息治疗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

上海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肖教授首先指出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都具有基数大和增长快的特点。并且,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出现心血管系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不在少数,肿瘤心脏病学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抗肿瘤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引发不良反应,不同的抗肿瘤药物所导致的心脏毒性发生率也有所差异。

继而,肖教授就蒽环类、氟尿嘧啶类、靶向类、免疫治疗类药物导致心脏毒性的机理、特征、监测、预防和处理分别进行阐述。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例,氟尿嘧啶类药物经DPD酶代谢后产物氟柠檬酸会抑制三羧酸循环,导致ATP生成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引发心脏毒性。

根据一项《中国人群中氟尿嘧啶心脏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氟尿嘧啶类药物心脏毒性事件总发生率:30.6%,其中5-FU所致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为25%;卡培他滨所致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为33.84%。因此,在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和长期随访。

此外,研究表明,既往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心脏毒性风险明显升高,且预防性使用硝酸酯类和 CCB 类药物可能无效,因此不建议有既往心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嘧啶类似物。而雷替曲塞作为非氟尿嘧啶类药物,不会导致相关代谢产物蓄积,从而避免心脏毒性的发生,对于既往CVD病史或CV风险系数高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雷替曲塞是氟尿嘧啶的安全替代。

最后,肖教授呼吁针对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需要全程管理。治疗前,要对相关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有一定预判,注意高危人群,做好严密检测;治疗中,发生心脏毒性,要准确诊断和评估严重程度,把握对症/替换药物的使用时机或原药物的减量周期;治疗后,要重视相关药物再使用的安全性和必要性问题。

本次大会以“基于临床,立足实践,中西论道,协同创新”为宗旨,秉承“传承、创新、智慧、发展”的理念,联动大连主会场及十一个不同地区的分会场,汇集了心血管病学、肿瘤学、血液病学、医学影像学、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旨在为肿瘤心脏病学工作者搭建起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着力于动态实时监测心肌损伤、灵活调整诊治策略、提升肿瘤患者心脏健康水平,促进行业学术交流及相关共识达成,进一步推进我国肿瘤心脏病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cnzhilian.com/jiankang/2022-01-01/564066.html

友情提示: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失实、错误等问题,可联系我们处理

健康快报
7*24小时快讯
健康图文排名